p2p穿透路由器
如果您对p2p穿透路由器或p2p udp穿透感到困惑,那么本文将为您提供有关这些问题的详细解释和解决方案。另外,我们还将分享一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目录一览:
详解P2P技术中的NAT穿透原理(转载)
课程地址:零声学院 WebRTC入门与提高
技术支持QQ群:782508536
最近介入测试P2P的相关逻辑,因此对NAT穿透原理做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当然也没有很深入)。本篇文章也是综合和参考了些网络上和文献里的一些资料(文中没有对引用处进行标记,请见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这个过程,同时也在描述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形成一篇文章作为要点的记录。对于这一块的知识,自己也有很多盲点,还请各路大神多多指教。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也叫做网络掩蔽或者IP掩蔽。NAT是一种网络地址翻译技术,主要是将内部的私有IP地址(private IP)转换成可以在公网使用的公网IP(public IP)。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人们在设计网络地址的时候,觉得再怎么样也不会有超过32bits位长即2的32次幂台终端设备连入互联网,再加上增加ip的长度(即使是从4字节增到6字节)对当时设备的计算、存储、传输成本也是相当巨大的。后来逐渐发现IP地址不够用了,然后就NAT就诞生了!(虽然ipv6也是解决办法,但始终普及不开来,而且未来到底ipv6够不够用仍是未知)。
因此,NAT技术能够兴起的原因还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公网IP地址太少了,不够用,所以才会采取这种地址转换的策略。可见,NAT的本质就是让一群机器公用同一个IP,这样就暂时解决了IP短缺的问题。
优势其实上面已经刚刚讨论过了,根据定义,比较容易看出,NAT可以同时让多个计算机同时联网,并隐藏其内网IP,因此也增加了内网的网络安全性;此外,NAT对来自外部的数据查看其NAT映射记录,对没有相应记录的数据包进行拒绝,提高了网络安全性。
那么,NAT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首先是,NAT设备会对数据包进行编辑修改,这样就降低了发送数据的效率;此外,各种协议的应用各有不同,有的协议是无法通过NAT的(不能通过NAT的协议还是蛮多的),这就需要通过穿透技术来解决。我们后面会重点讨论穿透技术。
简单的背景了解过后,下面介绍下NAT实现的主要方式,以及NAT都有哪些类型。
1)静态NAT:也就是静态地址转换。是指一个公网IP对应一个私有IP,是一对一的转换,同时注意,这里只进行了IP转换,而没有进行端口的转换。举个栗子:
2)NAPT:端口多路复用技术。与静态NAT的差别是,NAPT不但要转换IP地址,还要进行传输层的端口转换。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外只有一个公网IP,通过端口来区别不同私有IP主机的数据。再举个栗子。
通过上面NAT实现方式的介绍,我们其实不难看出,现实环境中NAPT的应用显然是更广泛的。因此下面就重点介绍下NAPT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对于NAPT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锥型NAT和对称型NAT。其中锥型NAT又分:完全锥型,受限锥型和端口受限锥型。概括的说:对称型NAT是一个请求对应一个端口;锥型NAT(非对称NAT)是多个请求(外部发向内部)对应一个端口,只要源IP端口不变,无论发往的目的IP是否相同,在NAT上都映射为同一个端口,形象的看起来就像锥子一样。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类型及其差异。
1)完全锥型NAT(Full Cone NAT,后面简称FC)
特点:IP和端口都不受限。
表现形式:将来自内部同一个IP地址同一个端口号(IP_IN_A : PORT_IN_A)的主机监听/请求,映射到公网IP某个端口(IP_OUT_B : PORT_OUT_B)的监听。任意外部IP地址与端口对其自己公网的IP这个映射后的端口访问(IP_OUT_B : PORT_OUT_B),都将重新定位到内部这个主机(IP_IN_A : PORT_IN_A)。该技术中,基于C/S架构的应用可以在任何一端发起连接。是不是很绕啊。再简单一点的说,就是,只要客户端,由内到外建立一个映射(NatIP:NatPort - A:P1)之后,其他IP的主机B或端口A:P2都可以使用这个洞给客户端发送数据。见下图()。
2)受限锥型NAT(Restricted Cone NAT)
特点:IP受限,端口不受限。
表现形式:与完全锥形NAT不同的是,在公网映射端口后,并不允许所有IP进行对于该端口的访问,要想通信必需内部主机对某个外部IP主机发起过连接,然后这个外部IP主机就可以与该内部主机通信了,但端口不做限制。举个栗子。当客户端由内到外建立映射(NatIP:NatPort – A:P1),A机器可以使用他的其他端口(P2)主动连接客户端,但B机器则不被允许。因为IP受限啦,但是端口随便。见下图(绿色是允许通信,红色是禁止通信)。
3)端口受限型NAT(Port Restricted Cone NAT)
特点:IP和端口都受限。
表现形式:该技术与受限锥形NAT相比更为严格。除具有受限锥形NAT特性,对于回复主机的端口也有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当内部主机曾经发送过报文给外部主机(假设其IP地址为A且端口为P1)之后,外部主机才能以公网IP:PORT中的信息作为目标地址和目标端口,向内部主机发送UDP报文,同时,其请求报文的IP必须是A,端口必须为P1(使用IP地址为A,端口为P2,或者IP地址为B,端口为P1都将通信失败)。例子见下图。这一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对外部报文请求来源的限制,从而较Restrictd Cone更具安全性。
4)对称型NAT(Symmetric NAT)
特点:对每个外部主机或端口的会话都会映射为不同的端口(洞)。
表现形式:只有来自同一内部IP:PORT、且针对同一目标IP:PORT的请求才被NAT转换至同一个公网(外部)IP:PORT,否则的话,NAT将为之分配一个新的外部(公网)IP:PORT。并且,只有曾经收到过内部主机请求的外部主机才能向内部主机发送数据包。内部主机用同一IP与同一端口与外部多IP通信。客户端想和服务器A(IP_A:PORT_A)建立连接,是通过NAT映射为NatIP:NatPortA来进行的。而客户端和服务器B(IP_B:PORT_B)建立连接,是通过NAT映射为NatIP:NatPortB来进行的。即同一个客户端和不同的目标IP:PORT通信,经过NAT映射后的公网IP:PORT是不同的。此时,如果B想要和客户端通信,也只能通过NatIP:NatPortB(也就是紫色的洞洞)来进行,而不能通过NatIP:NatPortA(也就是黄色的洞洞)。
以上,就是NAPT的四种NAT类型。可以看出由类型1)至类型4),NAT的限制是越来越大的。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实际的网络情况中,各个设备所处的网络环境是不同的。那么,如果这些设备想要进行通信,首先判断出设备所处的网络类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举个例子来说:对于视频会议和VoIP软件,对位于不同NAT内部的主机通信需要靠服务器来转发完成,这样就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要尽量使位于不同NAT内部的主机建立直接通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判断出NAT的类型,然后才能根据NAT的类型,设计出直接通信方案。不然的话,两个都在NAT的终端怎么通信呢?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内网IP,即使把消息发到对方的网关,然后呢?网关怎么知道这条消息给谁,而且谁允许网关这么做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处于内网的主机之间能够穿越它们之间的NAT建立直接通信,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NAT会话穿越应用程序)技术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解决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下STUN技术的原理。(PS:除此之外,还有UPNP技术,ALG应用层网关识别技术,SBC会话边界控制,ICE交互式连接建立,TURN中继NAT穿越技术等等,本文不一一做介绍。)
STUN是一种网络协议,它允许位于NAT(或多重NAT)后的客户端找出自己的公网地址,查出自己位于哪种类型的NAT之后以及NAT为某一个本地端口所绑定的Internet端端口。这些信息被用来在两个同时处于NAT路由器之后的主机之间建立UDP通信。该协议由RFC 5389定义。STUN由三部分组成:STUN客户端、STUN服务器端、NAT路由器。STUN服务端部署在一台有着两个公网IP的服务器上。大概的结构参考下图。STUN客户端通过向服务器端发送不同的消息类型,根据服务器端不同的响应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一旦客户端得知了Internet端的UDP端口,通信就可以开始了。
STUN协议定义了三类测试过程来检测NAT类型。
Test1: STUN Client通过端口{IP-C1:Port-C1}向STUN Server{IP-S1:Port-S1}发送一个Binding Request(没有设置任何属性)。STUN Server收到该请求后,通过端口{IP-S1:Port-S1}把它所看到的STUN Client的IP和端口{IP-M1,Port-M1}作为Binding Response的内容回送给STUN Client。 Test1#2:STUN Client通过端口{IP-C1:Port-C1}向STUN Server{IP-S2:Port-S2}发送一个Binding Request(没有设置任何属性)。STUN Server收到该请求后,通过端口{IP-S2:Port-S2}把它所看到的STUN Client的IP和端口{IP-M1#2,Port-M1#2}作为Binding Response的内容回送给STUN Client。
Test2: STUN Client通过端口{IP-C1:Port-C1}向STUN Server{IP-S1:Port-S1}发送一个Binding Request(设置了Change IP和Change Port属性)。STUN Server收到该请求后,通过端口{IP-S2:Port-S2}把它所看到的STUN Client的IP和端口{IP-M2,Port-M2}作为Binding Response的内容回送给STUN Client。
Test3: STUN Client通过端口{IP-C1:Port-C1}向STUN Server{IP-S1:Port-S1}发送一个Binding Request(设置了Change Port属性)。STUN Server收到该请求后,通过端口{IP-S1:Port-S2}把它所看到的STUN Client的IP和端口{IP-M3,Port-M3}作为Binding Response的内容回送给STUN Client。
STUN协议的输出是: 1)公网IP和Port 2)防火墙是否设置 3)客户端是否在NAT之后,及所处的NAT的类型
因此我们进而整理出,通过STUN协议,我们可以检测的类型一共有以下七种:
A:公开的互联网IP。主机拥有公网IP,并且没有防火墙,可自由与外部通信 B:完全锥形NAT。 C:受限制锥形NAT。 D:端口受限制形NAT。 E:对称型UDP防火墙。主机出口处没有NAT设备,但有防火墙,且防火墙规则如下:从主机UDP端口A发出的数据包保持源地址,但只有从之前该主机发出包的目的IP/PORT发出到该主机端口A的包才能通过防火墙。 F:对称型NAT G:防火墙限制UDP通信。
输入和输出准备好后,附上一张维基百科的流程图,就可以描述STUN协议的判断过程了。
STEP1:检测客户端是否有能力进行UDP通信以及客户端是否位于NAT后 -- Test1 客户端建立UDP socket,然后用这个socket向服务器的(IP-1,Port-1)发送数据包要求服务器返回客户端的IP和Port,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立即开始接受数据包。重复几次。 a)如果每次都超时收不到服务器的响应,则说明客户端无法进行UDP通信,可能是:G防火墙阻止UDP通信 b)如果能收到回应,则把服务器返回的客户端的(IP:PORT)同(Local IP: Local Port)比较: 如果完全相同则客户端不在NAT后,这样的客户端是:A具有公网IP可以直接监听UDP端口接收数据进行通信或者E。 否则客户端在NAT后要做进一步的NAT类型检测(继续)。
STEP2:检测客户端防火墙类型 -- Test2 STUN客户端向STUN服务器发送请求,要求服务器从其他IP和PORT向客户端回复包: a)收不到服务器从其他IP地址的回复,认为包前被前置防火墙阻断,网络类型为E b)收到则认为客户端处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上,网络类型为A
STEP3:检测客户端NAT是否是FULL CONE NAT -- Test2 客户端建立UDP socket然后用这个socket向服务器的(IP-1,Port-1)发送数据包要求服务器用另一对(IP-2,Port-2)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往回发一个数据包,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立即开始接受数据包。 重复这个过程若干次。 a)如果每次都超时,无法接受到服务器的回应,则说明客户端的NAT不是一个Full Cone NAT,具体类型有待下一步检测(继续)。 b)如果能够接受到服务器从(IP-2,Port-2)返回的应答UDP包,则说明客户端是一个Full Cone NAT,这样的客户端能够进行UDP-P2P通信。
STEP4:检测客户端NAT是否是SYMMETRIC NAT -- Test1#2 客户端建立UDP socket然后用这个socket向服务器的(IP-1,Port-1)发送数据包要求服务器返回客户端的IP和Port, 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立即开始接受数据包。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收到回应(一定能够收到,因为第一步保证了这个客户端可以进行UDP通信)。 用同样的方法用一个socket向服务器的(IP-2,Port-2)发送数据包要求服务器返回客户端的IP和Port。 比较上面两个过程从服务器返回的客户端(IP,Port),如果两个过程返回的(IP,Port)有一对不同则说明客户端为Symmetric NAT,这样的客户端无法进行UDP-P2P通信(检测停止)因为对称型NAT,每次连接端口都不一样,所以无法知道对称NAT的客户端,下一次会用什么端口。否则是Restricted Cone NAT,是否为Port Restricted Cone NAT有待检测(继续)。
STEP5:检测客户端NAT是Restricted Cone 还是 Port Restricted Cone -- Test3 客户端建立UDP socket然后用这个socket向服务器的(IP-1,Port-1)发送数据包要求服务器用IP-1和一个不同于Port-1的端口发送一个UDP 数据包响应客户端, 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立即开始接受数据包。重复这个过程若干次。如果每次都超时,无法接受到服务器的回应,则说明客户端是一个Port Restricted Cone NAT,如果能够收到服务器的响应则说明客户端是一个Restricted Cone NAT。以上两种NAT都可以进行UDP-P2P通信。
通过以上过程,至此,就可以分析和判断出客户端是否处于NAT之后,以及NAT的类型及其公网IP,以及判断客户端是否具备P2P通信的能力了。当然这是自己个人笔记的第一篇,后面,再作一篇笔记《NAT穿透原理浅析(二)》分析下不同NAT类型的穿透打洞策略。
P2P穿透NAT的原理
NAT 俗称网络地址转换,基本 NAT 都部署在路由器或者交换机上。
主要还是IP地址的不足,使用少量的公有IP 地址代表较多的私有IP 地址的方式,将有助于减缓可用的IP地址空间的枯竭。用大白话:比如你有一个路由器(家用的那种就可以)这个路由器本身链接了公网(被分配到了一个公网的IP地址)。路由器后面有接了N多个设备,每个设备都分配到了一个私有的地址(内网地址),这些地址可以通过这个路由器和外网交互(并非是代理的中继方式)。
1. 基本NAT: 这种NAT下的私有IP只有少部分(并不是全部)可以和外网通讯。每次这些私有地址向外网发送数据的时候,NAT就会把这个数据报的 源地址IP 修改成NAT的 公网地址 (这样接收方以为这个数据报是从NAT发给我的,我后面数据报在会给这个NAT就好了),并在NAT内存下对应的 映射关系 (端口和内网私有IP的映射)。当NAT收外网的数据报的时候,根据数据报的端口号找到内网的私有IP地址,将这个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修改成内网私有IP地址(整个过程NAT负责了IP地址来回替换,辅助完成了内网机器和外网设备通讯,这里的外网设备有可能也是一个NAT)。如果收到的数据报在映射表中找不到对应映射,这个数据报就会被丢弃。
存在问题: 基本的NAT由于不会改动端口信息,当内部2个不同机器(2个不同的私有IP)使用同样的端口会出现映射错误了。
2. NPAT: 这类的NAT是在基本NAT基础上演化而来,它不仅修改 IP地址 还有 端口号 。基本可以满足NAT内全部的网络访问要求。NAT内的私有IP地址第一次向外网发送数据,NAT会选一个 映射表 里面还没有被使用过的 端口号 ,然后修改 发送数据报 的 源IP地址 和 源端口号 并发送出去,并把 私有IP地址 和 源端口号 ,和修改后的 端口号 映射关系记录下来。之后这个私有IP地址发送数据会首先判别之前是不是已经有这个映射关系,如果有就继续按照映射关系修改数据报。当NAT收到外部的数据,会从映射表找到对应关系。修改数据报的 目的IP地址 和 目的端口号 ,如果映射表中没有记录这个数据报就会被丢弃了。
解决了基础NAT的端口问题: 通过修改端口的可以让NAT内的多个私有IP地址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口进行通信。因为NPAT更加灵活所以现在基本的NAT技术就是指的NPAT技术。
如果2台机器在同一个NAT下,那么他们可以直接通信了。
情况 1: 如果2台机器有一台在NAT下另一个在外网,那么只能NAT内的私有机器主动链接外网机器,因为外网的机器主动链接内网的机器,NAT映射表并不存在这个数据转发项,这个数据报就被丢弃了。
情况 2: 如果2台机器都在不同的NAT下,那么不管哪一方发起链接请求数据报都不会到达对应的机器。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那么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上面2个问题:就是在公网部署一台 中继服务器 ,双方机器都链接这台服务器。然后 中继服务器 帮助这2台服务器转发数据。这种方式最简单也是效率最低的。
到这里P2P正式登场了: 比如有下面这样的网络拓扑结构(就是上面情况2)
如果 NAT-A, IP:40.32.5.125 和 NAT-B, IP:234.12.3.8 需要直接通信的话,基本不可能,所以需要做些手段。
假设需要 手机 (图中)建立TCP链接到 电脑 (图中)需要如下手续:
**1. **由被链接方发送数据报(可以是UDP甚至是TCP的SYNC握手包)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b61ae-1528199423593)]
绿色线表示了数据报流动的方向
图中 电脑 给 NAT-A IP:40.32.5.125 / 端口:4553 发出了一个数据报,这个数据报在经过 NAT-B 的时候 源IP地址 被修改成了 NAT-B的IP地址234.12.3.8 , 源端口 被修改成了 678 。这个数据报在到达 NAT-A 的时候,在映射表中找不到 678 端口对应的内部私有IP的映射。所以这个数据报一定会被 NAT-A 丢弃掉。但是经过这次数据报发送,在 NAT-B 的映射表里面就会标记 40.32.5.125:4553 我已经发送过数据过去了,那么后面只要从这个地址发送来的数据报,我就可以转发到内网正确的设备上面。
**2. **完成第一步后,链接方可以发起数据请求
p2p可以合理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比如两个人视频聊天。完全可以通过p2p打穿NAT后互发数据(QQ就是这么办的)。但是有的时候设备之间的直连性能很差,比如:电信的用户和移动的用户视频。这个问题是ISP厂商之间的过渡带宽太窄,就算是设备直连但是依旧速度不快。所以这里情况下需要自己搭建服务器中继(中继也不是完全无作用)。这个服务器就是网关的作用,一般有多个网卡。不同的网卡对接不同的ISP厂商,然后互相转发。
去中心化 P2P 网络穿透
由于我对一些奇奇怪怪的技术比较感兴趣,就特别想去了解它的原理。
最近看到两个关键词——去中心化,网络穿透。
了解了相关技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王欣说:“技术无罪”。
用到这类技术的有:kuaibo (王欣),TeamViewer
简单来说,去中心化之后就是点对点通信。没有服务器作为中介,两个节点直接通信而不通过服务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去中心化网络,先要了解传统的中心化网络。中心化的节点必须是服务器,客户端只能和服务器通信,而不能单独地与另一个客户端直接通信。若客户端想发送信息给另一个客户端,必须通过服务器。在这种模型中,服务器扮演提供服务的角色,而客户端则是被服务的。这样的通信网络,就是传说中的中心化网络。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实际上是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说法,客户端之间相互地提供服务。客户端之间相互连接,每个客户端同时对外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也使用其他客户端提供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客户端的说法了,我们可以称它为节点。这样的通信网络,就是传说中的去中心化网络。这种通信网络去除了中心服务器的绝对控制,也提高的网络传输效率,同时中心服务器的压力也变小了。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映射)是将公网地址映射为子网地址。能够进行映射的网络装置被称为 NAT 路由器。
在子网与外网通信的过程中,子网和公网连接的节点称为路由器。假设子网在192.168.1.0网段。路由器的公网IP为112.93.114.32,服务器的公网IP地址为120.93.24.180。当服务器给子网机器发送数据时,实际上是发送到路由器上,路由器能够通过路由器上记录的映射表,将数据映射到子网的机器中;相对的,当子网机器给服务器发送数据时,先将数据发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发送给服务器。
2019年11月25日,世界互联网组织宣布,最后一个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现在,我们已经用完了IPv4地址。
在更早之前,由于 IPv4 地址紧缺,提出了NAT理论,通过公网IP地址与端口的组合,映射到子网机器的IP和端口。这样就可以用少量的公网IP来表示更多的子网IP,可以减缓IPv4地址耗尽。
NAT 实现方案有三种: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地址映射。
1. 静态转换
一个子网IP对应一个公网IP,且配置后不能更改,这并不能节省公网IP。
2. 动态转换
公网IP数量大于子网IP数量,公网IP组成一个IP地址池。当子网IP需要转换时,NAT路由器就从地址池中取出一个空闲的公网IP,分配给子网机器,使得子网机器可以和公网进行通信。当数据传输完后,就回收此公网IP到地址池中。
3.端口地址映射
通过改变子网机器发送到公网的源端口号(对外的公网IP为路由器的公网IP,修改后的端口号为路由器上的端口号),最大限度地节省IPv4地址。
从NAT功能上做区分,可以将NAT分为四种: 对称NAT , 完全锥形NAT , IP限制锥形NAT , 端口限制锥形NAT 。
在区分之前,必须先明白一点:NAT 会为子网机器的每一个网络进程都分配一个地址和端口,从而能够将子网网络进程与公网地址做映射。
准备一个子网客户端,两台公网服务器。
准备一个子网客户端,两台公网服务器。
准备一个子网客户端,一台公网服务器。
网络穿透,就是能够让公网的机器(多数指的是网关)找到子网的机器。
穿透下图中的两个网关,使得在两个在不同子网下的机器可以相互通信。网络穿透的本质就是一个子网的机器给另一个网关的公网IP地址和端口发送数据,利用其记录的映射表,使得另一个子网的机器可以接收到数据。
举个栗子,子网机器192.168.1.3:2341给公网机器180.93.45.46:8888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在网关(NAT1)会产生一条映射记录。后续其他公网或者子网的机器发送数据到112.93.13.56:43891,就可以让子网机器192.168.1.3:2341收到数据。
两端的NAT,只要有一方是完全锥形NAT,就可以穿透。
下面以限制锥形NAT(NAT1),穿透对称NAT为例
(图片均来自网络)
感谢King老师
2020.3.26 23:37 广州
如果你对路由器和WiFi网络的设置和优化有任何问题,请参考我们的文章或联系我们的客服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