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tcp报文长度
如果您正在遇到路由器tcp报文长度或tcp报文多少字节的问题,本文将为您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步骤。另外,我们还会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本文内容目录一览:
TCP/IP和UDP报文结构和报头包含的内容!
UDP包
UDP报头由4个域组成,其中每个域各占用2个字节,具体如下:
源端口号
目标端口号
数据报长度
校验值
UDP协议使用端口号为不同的应用保留其各自的数据传输通道。UDP和TCP协议正是采用这一机制实现对同一时刻内多项应用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支持。数据发送一方(可以是客户端或服务器端)将UDP数据报通过源端口发送出去,而数据接收一方则通过目标端口接收数据。有的网络应用只能使用预先为其预留或注册的静态端口;而另外一些网络应用则可以使用未被注册的动态端口。因为UDP报头使用两个字节存放端口号,所以端口号的有效范围是从0到65535。一般来说,大于49151的端口号都代表动态端口。
TCP包
每个tcp都包含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加上ip头中的源ip和目的ip,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序号用来标识从tcp发端向tcp收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序号字段包含由这个主机选择的该连接的初始序号isn(Initial Sequence Number)。该主机要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序号为isn+1,因为syn占用了一个序号。
IP包
IPV4报头有12个必需的字段和可选IP选项字段,位于要发送的数据之前。如果使用IP层已有的库或其他组件,一般不必考虑报头中的大多数字段,但程序代码需要提供源端和目的端地址。
1、版本(4比特)
IP协议版本已经经过多次修订,1981年的RFC0791描述了IPV4,RCF2460中介绍了IPV6。
2、报头长度(4比特)
报头长度是报头数据的长度,以4字节表示,也就是以32字节为单位。报头长度是可变的。必需的字段使用20字节(报头长度为5,IP选项字段最多有40个附加字节(报头长度为15)。
3、服务类型(8比特)
该字段给出发送进程建议路由器如何处理报片的方法。可选择最大可靠性、最小延迟、最大吞吐量和最小开销。路由器可以忽略这部分。
4、数据报长度(16比特)
该字段是报头长度和数据字节的总和,以字节为单位。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5、标识符(16比特)
原是数据的主机为数据报分配一个唯一的数据报标识符。在数据报传向目的地址时,如果路由器将数据报分为报片,那么每个报片都有相同的数据标识符。
6、标志(3比特)
标志字段中有2为与报片有关。
位0:未用。
位1:不是报片。如果这位是1,则路由器就不会把数据报分片。路由器会尽可能把数据报传给可一次接收整个数据报的网络;否则,路由器会放弃数据报,并返回 差错报文,表示目的地址不可达。IP标准要求主机可以接收576字节以内的数据报,因此,如果想把数据报传给未知的主机,并想确认数据报没有因为大小的原 因而被放弃,那么就使用少于或等于576字节的数据。
位2:更多的报片。如果该位为1,则数据报是一个报片,但不是该分片数据报的最后一个报片;如果该位为0,则数据报没有分片,或者是最后一个报片。
7、报片偏移(13比特)
该字段标识报片在分片数据报中的位置。其值以8字节为单位,最大为8191字节,对应65528字节的偏移。
例如,将要发送的1024字节分为576和424字节两个报片。首片的偏移是0,第二片的偏移是72(因为72×8=576)。
8、生存时间(8比特)
如果数据报在合理时间内没有到达目的地,则网络就会放弃它。生存时间字段确定放弃数据报的时间。
生存时间表示数据报剩余的时间,每个路由器都会将其值减一,或递减需要数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实际上,路由器处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一般都小于1S,因此该值没有测量时间,而是测量路由器之间跳跃次数或网段的个数。发送数据报的计算机设置初始生存时间。
9、协议(8比特)
该字段指定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所使用的协议,因此IP层知道将接收到的数据报传向何处。TCP协议为6,UDP协议为17。
10、报头检验和(16比特)
该字端使数据报的接收方只需要检验IP报头中的错误,而不校验数据区的内容或报文。校验和由报头中的数值计算而得,报头校验和假设为0,以太网帧和TCP报文段以及UDP数据报中的可选项都需要进行报文检错。
11、源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发送方。
12、目的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目的地。
华三路由器tcpmss值设置多少
MTU改为1492以下。
因为1492再加上报头什么的就达到1500以上了,而大于1500以上的报文是会被路由器丢弃的。TCPMSS是H3C路由器里面有的。它主要是针对网页的TCP连接的。一般在网络设置或者是WAN接口设置里面有。
【网络】TCP/IP-传输层知识概要
首先确定下传输层的作用
例子:
.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传输层
解析
传输层,传输层的是作用是负责为两台主机中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而对于网络层来说,提供的是主机到主机之间的通信,所谓的端到端是指应用进程到应用进程。
SYN(synchronous)是TCP/IP建立连接时使用的握手信号。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正常的TCP网络连接时,客户机首先发出一个SYN消息,服务器使用SYN+ACK应答表示接收到了这个消息,最后客户机再以ACK消息响应。这样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才能建立起可靠的TCP连接,数据才可以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递。
在第一次发送信息中,A随机选取一个序列号x作为初始化序列号发送给B。
第二次B使用ack对A的数据报进行确认,因为已经收到了序列号为x的数据包,准备接收序列号为x+1的包,所以ack=x+1,同时发送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seq=y
TCP连接的第一个包,非常小的一种数据包。SYN 攻击包括大量此类的包,由于这些包看上去来自实际不存在的站点,因此无法有效进行处理。每个机器的欺骗包都要花几秒钟进行尝试方可放弃提供正常响应。
如下图所示,IP 地址在IP 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 帧的首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 地址,而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TCP的连接端点称为 套接字(socket),根据TCP协议的规定,端口号拼接到IP地址即构成了套接字。
也就是说TCP连接的端点不是主机,不是IP不是应用进程,而是套接字。
套接字 socket = (IP地址:端口号)
套接字 socket = (IP地址: 端口号)
TCP 连接 ::= {socket1, socket2} = {(IP1: port1), (IP2: port2)}
Socket连接是一个五元组,包括协议类型,源IP,源端口,目标地址和目标端口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序列号。
TCP每次发送的报文段的首部中的序列号是该报文段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接收端返回的确认号是收到数据的最高序号加1
一个 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最多是
IP数据报 的最大长度=2^16-1=65535(字节)
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 IP数据报 的最大长度- IP数据报 的首部-TCP报文段的首部=65535-20-20=65495(字节)
在IP 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看到的只是IP 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 IP地址进行选路。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看到的只是 MAC 帧,IP 数据报被封装在 MAC帧里面。
MAC 帧在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MAC 帧的首部是不同的。这种变化,在上面的IP 层上是看不到的。每个路由器都有IP 地址和硬件地址。使用IP 地址与硬件地址,尽管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 IP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并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 地址进行通信。
当某个路由器发现一数据报的检验和有差错时,会直接丢弃。
思考
如何理解TCP/IP 协议本是为非实时数据业务而设计的
例:为什么在 TCP 首部中有一个首部长度字段,而 UDP 的首部中就没有这个字段?
答:这是TCP 与UDP 包的区别,TCP 包的首部字段可以更好的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安全,而UDP 就不能保证,所以UDP 比TCP 快,不间断但是不可靠,例如QQ 视频就是使用UDP,经常出现人不动,就是这个原因
分组交换根据其通信子网向端点系统提供的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分为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方式和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这两种服务方式都由网络层提供。
虚电路在发送方和接受方会建立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并不是一条真正的物理连接。
电路交换的电话通信是先建立一条真正的物理连接,因此分组交换的虚电路和电路交换的连接只是类似,并不完成一样。
1 数据报服务发送分组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 虚电路网络中的每个结点上都维持一张虚电路表,它的每一项记录了一个打开的虚电路的信息,包括在接受链路和发送链路的虚电路号,前一结点和下一结点的标识。
关于拥塞上一张脑图
发生拥塞控制的原因:资源(带宽、交换节点的缓存、处理机)的需求 可用资源。作用:拥塞控制就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者链路不至于过载。拥塞控制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
对比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路由器、以及降低网络相关的所有因素。流量控制往往指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是端对端的问题。流量控制只关心发送方和接收方点对点的发送量。它的任务是处理发送能力大于接受能力。
网络中存在太多的数据包,导致数据包被延迟和丢失,从而降低传输性能,这种情况称为拥塞。网络层和传输层共同承担着处理拥塞的责任。
TCP连接的每一端都必须设有两个窗口,一个发送窗口,一个接收端口。
TCP可靠传输机制用字节的序号进行控制。TCP所有的确认基于序号还不是基于报文。TCP 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TCP协议用于控制数据段是否需要重传的依据是设立 重传定时器。
保护数据不受主动攻击(数据的伪造和变动)的措施称为报文认证技术。
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是OSI模型中运输层的错误纠正协议之一。它包括停止等待ARQ协议和连续ARQ协议,错误侦测(Error Detection)、正面确认(Positive Acknowledgment)、逾时重传(Retransmission after Timeout)与负面确认继以重传(Negative Acknowledgment and Retransmission)等。
TCP协议用于控制数据段是否需要重传的依据是设立 重发定时器
通过本文中的路由器和WIFI技巧,您可以轻松地保护您的网络,并确保其高效、稳定和安全。